W43-从马云外滩峰会演讲看金融创新

这周末,马老师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的演讲被刷屏,“退休”了都要搅起一池春水。

马老师的金句一如既往的煽动性强,年轻人听了都会热血沸腾,不自觉的起身鼓掌。先摘几句体会一下。

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没有系统!

真正的创新一定没有人带路,把风险控制为零就是最大风险!

今天需要“政策专家”,而不是处长式的“文件专家”!

我们的一些处长,监管到后来,变成了自己没有风险,自己部门没有风险,但是整个经济有风险,整个经济不发展的风险!

现在中国的银行还是当铺思想,害了很多企业家。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过去16年,蚂蚁一直在坚持探索,如果普惠、绿色、可持续是个错误,那么我们愿意一错到底!

总结一下马老师表达的三个观点。

一是批评我们风控思维上的惯性。也就是路径依赖,依赖什么?依赖欧美。监管和制度上的设计不是面向未来和市场,而是面向欧美。基本否定了巴塞尔协议对中国的适用性。他讲巴塞尔是老年人的俱乐部,而我们是年轻的经济体,不能用老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

二是讲创新一定要付出代价,我们这代人必须有所担当。做没有风险的创新,就是扼杀创新,很多时候,把风险控制为零才是最大的风险。举了P2P的例子,不能因为 P2P,把整个互联网技术对金融的创新否定了。同时还暗示了,P2P的锅,我们金融科技公司不能全背。

三是讲金融的本质是信用,我们必须改掉金融的当铺思想,依靠信用体系。这让我想到了前些年看到的,和君集团王明夫的一次演讲,观点类似。中国的金融市场是大银行小资本,所以整体是基于银行的,银行又是基于抵押的,而抵押物基本都是房产。这里,明眼人可以很清晰的得出一条残酷的结论。

全篇直指监管与风险。当然,财政部副部长在当天一场演讲中,隔空回怼了马老师的“轻薄”。

下面简单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首先,在正式场合的重要议题上,中国越来越有国外议会那样“短兵相接”的氛围了,这是一种可见的社会进步,但可不可持续就不好说了。毕竟,首富只有一个。

其次,作为目前金融创新的前沿领域,全篇多次提到数字货币。刚好最近看了些相关的资料,研究不深,这里就引用几个对我有所启发的观点,他们都来自可以左右未来行业发展的关键人物。只是一波偏左,一波偏右。

第一个观点,来自数研所的现任所长穆长春,他的观点偏右。学习了他在得到开设的数字货币课程,科普级别。最后一讲,他讲了金融与互联网的区隔。主要是金融领域与互联网领域的做事方法不同。互联网人做产品会先问,模式如何?能不能赚钱?金融人往往先问,到底有没有风险?他说,在金融这个领域,互联网创业者,哪怕是像Facebook这样大的互联网公司,也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举了P2P和相互宝的例子,并且讲互联网的“310”贷款模式,目前看似美好,但是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金融周期的测试,蕴含风险。所以,他认为各国的数字货币,包括Libra都应该被纳入强监管。

第二个观点,来自最近刚开始看的一本书,《数字货币:从石板经济到数字经济的传承与创新》。今年4月出版的,龙白滔著,查了一下,是清华大学计算机本硕博,在埃森哲和IBM做过高管,也是连续创业者,现在是区块链和数字经济独立研究员。我是因为看了王巍给这本书做的序,而决定看下去的。

这里引用一下其中的一段话,对我触动比较深。“对于功成名就的主流学者们,龙白滔这类人的观念和逻辑过于杂乱无章,浅薄外行,咄咄逼人,他们甚至不屑一顾。他们还沉浸在几十年前求学时代的认知水平,不再关注最新网络媒体上的新货币观念,享受在课堂、电视和论坛上循环往复地自我强化权威地位,爱惜自己的羽毛。”

要知道王巍算是体制内的人,能为这本书讲出这样的话,说明很值得一读,也推荐给大家。我猜这本书的主张也应该更符合马老师的口味。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