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10-国家工程的逻辑

最近国家发布了“东数西算”,类似于此,我们还有很多国家级工程,每一项都是动辄几十年的超级工程。站在国家层面来讲,一个个超级工程是以怎样的结构组织起来的,最终服务于什么?最近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些感悟。同时,当下思考这样的问题也有助于恢复信心,毕竟“青青**, 忧忧我心”,算是自造一剂强心针吧。

国家级工程一定是服务于国家级战略的。我初浅地把国家战略所解决的问题划分为三个问题领域,分别是生存问题、发展问题、以及影响力问题。

生存问题的工程基本都围绕着“安全”这根主线展开,涉及到粮食、国防、能源、国际金融等领域的政策。生存问题是第一性问题,当发展问题与其冲突时,往往会让位于此。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看不懂的政策和现象,往往可以追根于“生存”。比如中国有很多地方,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但会有一两家央企或者研究院,显得很突兀。具体地,像几近处在第三阶梯的攀钢,它就是“三线建设”的产物。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我们国家搞了持续15年的三线建设。为应对当时与美苏交恶的国际形势,打造战略纵深,很多机械制造、科研院所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平原,迁撤到中西部腹地。虽然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但为了不重蹈抗日战争的覆辙,不惜以短期经济发展为代价,最终实现战略防御。抗日战争的覆辙指的是当时我们没有战略纵深,日本人进来后很快就夺走了我们枪炮制造的能力,我们还被迫东拼西凑出来了一个西南联大。

发展问题多数与经济民生有关。我国多山地丘陵,交通阻隔,资源人口分布极为不均,生态环境恶化,这些挑战只有国家级别的工程才足以应对。所以有了各种“重整山河”的工程,解决连接、重组、生态恢复的问题。比如八横八纵、北煤南运、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东数西算也可以归入这个部分。

影响力问题一般是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冲顶”项目去实现民族愿景。比如我们排星布阵20年,完成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搭建。又如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从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到去年的“神舟十一号”,20余年,我们实现了从无人到载人,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太空出舱到交会对接。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役后,将只有中国拥有空间站。

最后,无论什么国家级工程,都是周期极长的工程,甚至是代际工程。我们小学课本里就讲到的三北防护林,其规划工期长达73年,直到2050年才能收官。相比较公司和个人来讲,国家想做成一件事更需要“长期有耐心”。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