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3-数字化工作流

最近在做2021的规划,Jerry问了我一个问题,怎么去衡量大家对业务的理解能力。

我大概想了几个角度。从结果上来看,可以是架构对业务的支撑能力,技术规划的合理性,从工程的角度优化了多少业务上的问题。从过程上来看,在业务领域的学习上投入了多少时间,需求或者规划的相关讨论中,参与的投入度是否足够,或者看来自其他职能同学的反馈。很明显,以上的维度,都不够SMART。如此抽象的一个能力,想要具化成一个可衡量的指标,的确很难。

由此我发现一个颇为滑稽的现象。从事数字化工作的我们,自己的数字化程度却不够高。数字化程度不够,就无法很好的进行抽象和标准化,进而无法规模化。无法萃取和普及优秀员工的工作经验,也很难去构建像业务理解这样的能力模型。

从组织管理上看,目前,对于每个人的精力分配,我们只能看到需求维度的数据。非需求的精力分配我们基本没有数字化。

就拿需求维度来说,每个完整的需求,其经历的基本动作会是一个很长的链路。包括需求评审,技术方案设计,编码,联调,code review,自测,环境部署,灰度上线,观测线上情况。我们每个部分都有数据,但数据的精细化程度不够,结果数据偏多,过程和行为数据偏少。而且节点间的数据基本没有打通,以Ones为例,每个需求和任务的状态全靠人工手动变更,大家总有漏更、迟更的情况,这样的数据也就只能了解个大概。理想情况下,我们作为用户,Ones这样的需求管理工具,在大多数场景下应该是不用感知的。

这让我想到了Cloud IDE,之前不太能理解IDE云化的价值,但站在组织的角度上去考虑的话,这个事情就不得了了。我认为其最大的价值就是数字化工作流。RD工作中,用的最多的就是IDE,而就是这么一个重要的工具,大家各用各的、五花八门,其中产生的行为、数据都是离线的。如果IDE云化,那么IDE就可以作为一个平台,去和上下游很多场景做打通,比如分支直接与需求关联,一键提测,一键部署等等。光是一些基础数据就足够自动更新Ones了。其次还可以解决一些效率和安全问题,比如统一开发环境,解决源码的保护问题,不落开发者磁盘。

可以畅享一下未来,设计稿通过智能出码能力,一键生成可二次开发的代码,代码导入 Cloud IDE 中再进行开发调整, 一键构建并部署可以跨端运行的应用。这样所有的数据与资产都沉淀在了平台之上,每个节点也都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做有针对性的优化。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