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46-司龄一周年回望

马上司龄一周年,欣欣然,回想这一年,内外都是巨变。外部就不说了,世界、行业、公司、团队都是一幅拥抱变化的姿态。简单说说自己的变化吧。

思考一个问题,浸淫在美团这个熔炉中,各种各样的方法论和基本功,哪一项对我的改变最大?

是“四大名著”?似乎都是在泛沟通领域的一些方法论与实践,代表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期望。是项目中持续交付、复盘这些标准化的动作?这些学到了就是学到了,对思想改变的不够深刻、不够彻底。

思来想去,应该是工作方式上的变革。那它到底是什么,我想,应该就是互联网给现代企业所带来的变革思想——精益理论。就是著名的《精益创业》里所讲的那一套精益工作法,风靡自硅谷,源起自岛国丰田,原汁原味的资源匮乏型国家生长出来的思维。

其中的核心逻辑就是通过构建-衡量-学习这个循环,不断的验证一个个idea的价值假设和增长假设。在这样的指导方针下,所有的动作都是最小必要的,通过迭代来搭建一个优秀的系统,而不是通过宏大完整的设计来驱动。相对高成本的瀑布式的工作流,应对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精益理论再合适不过了。在美团,以这样的方式去做事情,似乎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了,已然成为一种共识,一种评判的标准。

以前对《精益创业》也有所耳闻,但只是拿来看看,“MVP谁不知道?懂了”。现在它对我的改变,让我发现一年前的我不过是一个“充满妄想的弱智”而已。因为一年前刚好草草结束了一个创业项目,当时的做法,就像是苦苦准备了一切,就等着割韭菜了,结果到了地里,才发现这是一个鱼塘,与韭菜无关。美团让我真实感受到了构建-衡量-学习这个循环,可能如今是真的引发了我的思考,才让我觉得如此重要。

这个循环说起来简单,拿构建来举例,每次构建的粒度有多大?以什么方式构建?有没有更低成本的构建方案?在没有深入的理解和实践的积累下,是很难认同这样的工作方法的,因为在你“妄想”的状态下,最不缺的就是资源。而构建只是第一步,衡量可能是大多数公司都不太好落地的阶段,我们总愿意相信直觉这些感性的东西,因为这更容易理解,做起决策更轻松。最近发现《精益数据分析》就是解决衡量这个环节很好的理论,比如不同产品阶段的第一关键指标怎么定?如何通过一轮轮的探测找到PMF?每天面对一堆数据报表?哪些是应该关注的?哪些是冗余的?读了个前言,发现水还很深,值得继续深入。

希望明年看今年的自己依然是个“弱智”吧。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