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8-如何写好代码

上周组内讨论如何写好代码的话题,这里做些延伸性思考。我想说一条普适性的法则,不断提高信源的质量。写好代码也是学习+实践的过程,探索高质量的信源是很好的成长动力源。

刚工作的时候,我经常逛的是公众号,打开一篇文章,总能让我错愕于“哇,讲的真好,说的真对,赶紧收藏了吧”。慢慢地,发现一些开发者社区的内容更成体系,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其实来自国外,比如media、google developer,所以那段时间还热衷于做做翻译的活儿。再后来关注过一些书单,也听一些前辈极力推荐过一些经典书目。读过几本后,发现以前看的很多内容都像是些碎片,是对书里某些章节的摘抄、放大、实践。这样的书一般都不是很新,往往再版多次,但常看常新,比如《程序员修炼之道》、《重构》、《设计原本》、松本行弘系列等。

我的这段个人经历,前期很像是“拼图”,通过收集碎片,自我探索,形成理论,但最后发现其实是在重复造轮子。后期更像是“种树”,先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树,等主干构成了,再把各种碎片信息往上挂。这样的好处是,当你具备了信息甄别的能力,实践转化的能力之后,日常接受的各种信息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势能。你知道什么是雕虫小技、奇淫巧技,只需一笑而过,什么是大巧若拙、大道至简,值得默默学习。

前面讲的是为什么要提升信源质量,下面谈谈什么是高质量信源。公众号这样的新媒体在内容质量上不如书籍吗,一定不是。我认为不同的信息渠道有不同的专长,质量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硬要把渠道按照质量来排序是有失公允的。按照品牌维度去给信源质量排序会更合适些。不管是个人IP还是企业IP,好的品牌输出的内容一定不会太差,因为品牌是与内容背后的选稿、审编、校稿所投入的精力成正比的。比如,好的品牌有社区里的凹凸、奇舞团,出版社里的图灵、O'Reilly、华章、湛卢等。

信源渠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唯一超能一说。如果对某个渠道赋予超越其本身属性的意义时,就会剑走偏锋,因为没有一种渠道是全能的。就像《娱乐至死》所抨击的电视媒体盛行的年代,大家对电视的狂热甚至想用它来重构教育,但最后大多通过电视进行寓教于乐的尝试都失败了。电视能带来的就是轻松愉快,不要指望它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电视时代之后,我们完整地经历了互联网门户时代,移动新媒体时代。每一个时代都让我们多了一个信息获取的选项,不存在谁必须替代谁的逻辑,只存在谁最适合做什么的逻辑。

之前还看过万维刚老师的观点,他说要多看各种顶会、学术论文,那才是最高质量的信源。我也认同,但过于原教旨主义。我觉得万老师的观点都偏向科学精英的视角,前段时间看他的量子力学通识,导论里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他认为学科名称里带“科学”两个字的都不是科学,体现了学科的不自信,比如计算机科学。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