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36-直击本质

上周看了一本书——《直击本质》。可以简单概括为两部分。先讲“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属性、问题的根源和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后讲“直击”,给出了方法,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书里充满了方法论和模型,还好是练过两年基本功的人,对很多抽象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切实的映射。读下来感觉不错,时常会有一种被点醒的感觉。很多在日常中模模糊糊、常用固化的思维和方法,在书中找到了相对应的清晰表达、久经考验的模型和方法论。

比如,我发现排查线上问题时的自然思维,基本都可以用“穆勒五法”来归纳。

再比如,怎么去下定义,好的定义的标准是什么,平时的理解更多是靠感觉+逻辑,但具体这个感觉是什么、逻辑是什么,还真说不出个一二三。书里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对定义的定义,定义=属(相同)+种差(不同),多看一些例子就会觉得豁然开朗。比如对人的定义,可以说人是没有羽毛、两脚直立的动物,也可以说人是理性的动物。

我好像还找到了亚马逊增长飞轮的原型图——系统循环图。书里讲通过系统性分析法找到问题的根源。理论基础应该就是系统论,很多概念是一致的。其中运用到的分析工具主要是系统循环图,一个用来表达系统究竟是怎样运作的图。通过系统循环图可以读出一个系统由哪些元素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是增强回路,还是调节回路,输入输出悬摆是什么,时滞又是怎样的。

形式上很像亚马逊的增长飞轮,仔细比较后,增长飞轮应该是系统循环图的子集。增长飞轮是只关注增强回路的循环图,输入指标代表正向的输入悬挂,省略了调节回路。比如说,某些动作会带来用户体验的提升,进而推进市场占有量的增长。往往是一连串的增强逻辑串联,但市占的增长其实还会受到市场规模这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这种调节逻辑是被隐藏的。

这么做的原因,我理解是为了通过聚焦核心来让这个工具更好用,只聚焦产品增长的核心逻辑。如果看做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画,其复杂度的增长会带来理解门槛的陡峭上扬。工具本身在表达和传播上可能会很受限,如果一个种子没有低成本的传播途径,即使再茁壮也无法满世界开枝散叶。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