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16-逆向工作法

这周看了Amazon的《逆向工作法》,找到了好多我司方法论的根源所在。亚马逊的所有方法论都是以公司存在的根本价值为核心展开的,让组织里的每一个人都时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存在的原因是什么,高度关注可控的过程,理智看待相对不可控的结果。

逆向工作法。所谓逆向,就是一切从用户出发,把交付流程中最终节点要做的事情,前置到的工作流的起点。往往一个产品在投入市场的最后一个动作是发布,所以逆向工作法就是把发布这个动作前置。所有产品和想法的开端,就是PR稿+FAQ。PR 给读者提供客户体验的亮点。FAQ 提供客户体验的所有重要细节,并对公司开发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成本和挑战性进行了清晰和透彻的评估。提前花时间考虑产品的所有细节,搞清楚哪些产品是对客户和业务产生最大影响的产品,然后再投入宝贵的开发资源。

逆向工作法像是对精益创业里的MVP理论做了一次技术升级,可以实现更加集约化的想法生产。MVP是把高成本的漫灌升级到了浇灌,逆向工作法进一步做了技术升级,实现了精准集约的滴灌。

输入指标 VS 输出指标。输入指标让每一个人更加专注于对用户有利的方面,而不是只对公司的损益,对自己部门的业绩负责。这里举个夸张些的例子。如果单从损益角度看,像海底捞、星巴克这种连锁头部企业的利润,基本都是因为它们远低于行业平均的房租成本。海底捞在2018年上市的时候,财报里房租占到总成本不到4%。星巴克门店的平均房租相比同业低15%。低房租成本就是一个输出指标,但如果把降房租成本作为一个指标来指导决策,那大部分的动作可能都是怎么和地产物业搞好关系了。而事实上低房租是品牌、服务、“第三空间”等价值置换而来,这些才是可控的根源,才是应该关注的输入指标。

最后更新于